高二地理思維拓展: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3
發布者:網上發布
3、殖民主義與亞非拉地區的近代社會生活
近代的亞、非、拉地區,伴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傳統的社會受到強烈的沖擊和破壞,殖民者不僅在政治上統治著殖民地,而且把歐洲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傳輸進來。無論亞洲、非洲還是拉丁美洲,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傳統與外來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的過程。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其所造成的破壞性遠大于殖民者對這些地區落后或愚昧習俗的改造。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如引進了鐵路和電報、開辦了西方式學校、法律上認可了寡婦再嫁并廢除了諸如殺嬰、童婚、寡婦殉葬和人祭之類的陋習等,但英國殖民者給印度社會造成的破壞卻是難以估量的,加之印度傳統的慣性,社會生活的變化是非常有限的。
近代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進行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服裝上,明治初期最早穿西服的是城市的軍人、官吏、學生,以后逐步在民間流行開來。但這一時期的西服,是十分奇怪的“混合式”。男士西裝上半身是英國式,長褲是美國式,腳上卻穿著木屐,頭發是長及頸部的披肩發。1872年,政府定西式禮服為官員禮服。1871年,日本實行男子斷發令。明治天皇于1873年斷發,從而使新式發型為一般百姓接受。有一句順口溜說明了當時的情況:“敲打半頭發則可聽出因循古習之音;敲打全頭發則可聽出王政復古之音;敲打短頭發則可聽出文明開化之音。”為了鼓勵斷發,政府免去各地理發店的稅收,而對結發店課以重稅。在飲食上,明治之前,日本人禁食豬肉和牛肉,明治維新后,豬肉和牛肉先是出現在少數大城市的餐桌上,而后逐步被百姓接受。同時,西式糕點開始流行,咖啡和烤面包也受到歡迎。
當西方處于黃金發展時代的時候,中國卻處于最痛苦的時代。中國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開始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無情沖擊。伴隨著開埠、通商和近代工業的興起,近代城市在中國也開始悄然出現,沿海城市興建了一些洋行、貨棧、近代工廠、鐵路、銀行、辦公樓、以及娛樂場所等,電燈照明在一些大城市出現了。上海、廣州、青島等是中國近代城市的的典型代表。
1860年以后,西方傳教士開始大規模地來到中國從事傳教工作,不斷開辦一些教會學校,作為對華教育侵略的據點。這些學校不僅免收學費,并且還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學生主要是貧苦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到1900年,在華的幾乎所有重要傳教中心都開設一所小學。20世紀初,教會辦的高等教育開始發展起來,基督教女子高等教育為中國培養出了第*代職業女性。這些知識女性首先沖破了封建枷鎖的束縛,自立于社會。從教會大學畢業的女生主要在醫藥界、學術界、宗教界等領域工作。國人也開始逐漸重視女子教育,深受傳教士影響的梁啟超于十九世紀末率先在上海開辦了一家女子學校。
歐洲殖民者的殘酷掠奪對非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黑奴貿易,非洲損失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傳統的文化藝術被嚴重破壞。殖民者利用基督教對非洲進行文化侵略,基督教會成為殖民者搶奪非洲人土地和自由的工具;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傳播也促進了非洲人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教會學校促進了非洲教育的發展。同時,非洲人在接受“平等、自由”等觀念后,開始進行非殖民地化的斗爭。在殖民統治期間,非洲的婚姻有了變化,一夫多妻的陋習逐漸減少,一夫一妻開始流行。另外,在其它的社會習俗上也有了一些改變,但總的來說,由于傳統的慣性太大,歐洲的生活方式對非洲的影響不太大。
歐洲對拉丁美洲的影響要比對非洲和亞洲的影響要大,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移民給拉美近代文化的多樣性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在教育方面,歐洲移民在拉美興辦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同化當地人,傳播基督教文明。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學校數量增多,開設的課程也越來越多,既為殖民者培養了服務于殖民當局的人員,但也把歐洲先進的啟蒙思想和觀念傳播到拉美,為拉美獨立運動創造了條件。戲劇等表演形式從歐洲傳入拉丁美洲,并逐漸形成美洲自己的風格。在日常生活方面,歐洲的家畜,如馬、牛、山羊進入拉美,則影響和改變了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